南水北调教育学院
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13569208177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公司概况

  •     河南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精神教育培训有限公司,是淅川县人民政府出资建立的国有独资公司,座落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——淅川陶岔汤山脚下,占地100余亩。

        公司依托淅川县生态资源优势和丰富的教育资源,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移民精神为主旨,开展以党性锻炼为主的党员干部培训。

        公司理念:创新培训理念、体现需求特色,创新培训内容、体现学科特色,创新培训方式、体现教学特色,创新运行机制、体现功能特色,使培训更加贴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,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更加贴近干部工作岗位需要。

        我公司培训教育面向全国党政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团体,欢迎广大学员前来学习体验。

    地址: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

    邮编:474450

    公司地址:淅川九重陶岔渠首

    电话:0377-69228898

    邮箱:HNNSBD2021@.126.COM

    网址:www.nsbdymjs.com

  •     南水北调,世纪伟业。千里调水,源在淅川。

        这里,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、楚文化发祥地,曾孕育了商圣范蠡、史学家范晔、思想家范缜等一批中国历史名人。屈原、李白、杜甫等在此偃仰啸歌,留下了《国殇》等千古名篇。

        这里,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。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,淅川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把丰碑刻在青山上、把政绩融进碧水里,痛下决心关停一大批污染企业,全面取缔各类养殖场,强力发展软籽石榴、杏李、柑桔等绿色扶贫产业,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,形成了青山常在、碧水长流的独特景观。

        这里,是全国移民大县。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,先后有40万淅川儿女抛家舍业,默默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,铸就“忠诚担当、大爱报国”的移民精神,唱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赞歌。

        这里,是文化旅游大县。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湖、“天下第一渠首”、千年古刹香严寺、荆紫关古镇,丹江大观苑、八仙洞、坐禅谷等景区景点,各具特色,珠玑荟萃,是国务院确定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旅游观光带的龙头。

        迈入新时代,淅川认准“水清民富县强”目标,强力实施生态立县、旅游兴县、工业强县、创新活县“四大战略”,67万淅川儿女继承楚国先祖“筚路蓝缕、以启山林”的创业精神,大力弘扬“移民精神”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铿锵前行,向着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、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奋力迈进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淅川力量!

      

     

  •    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、渠首所在地,淅川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。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,有2616平方公里在水源区,占总面积的92.8%。丹江口水库水域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,其中淅川境内506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48.2%。

        1952年,一代伟人毛泽东提出:“南方水多,北方水少,如果有可能,借点来是可以的。”自此,南水北调拉开序幕。丹江口水库建设,淹没淅川土地362平方公里,占总淹没面积的一半,“一脚踏出油”的丹阳川、顺阳川、板桥川,连同老县城、14个集镇及大批基础设施被淹。中线工程实施后,淅川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,占新增淹没总面积的一半,各项淹没指标占库区两省六县市总淹没指标的一半,静态损失近100亿元。

        淅川把确保一湖清水永续北送作为政治担当,响亮提出“水质保护不彻底、就是不彻底保护水质”,先后关停污染企业380多家,取缔网箱5万多个、畜禽养殖场600多家;造林面积连续13年居河南省县级第一;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。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,北京、天津等调水沿线19座大中城市5300多万人,喝上了优质安全的丹江水。

  •     淅川移民搬迁历时半个多世纪,先后动迁36.7万人,是全国水利工程移民第一县。上世纪50年代丹江口水库建设,20.2万人淅川人背井离乡,历时20年,分6批迁往青海、湖北、河南三省七县市。

        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建设,淅川再次移民16.5万人。自2009年试点移民开始,淅川全党动员、全民参与、全力以赴,经过艰辛努力,圆满实现了“四年任务、两年完成”目标,创造了移民工作的“淅川奇迹”, 铸造了永载史册的“移民精神”,受到李克强总理等领导的肯定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,专门为中线工程通水和移民工作点赞。

  •     淅川7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,楚国800多年的历史,有370多年建都淅川。淅川建县,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,后几经兴废,于明成化六年(公元1470年)复置。清道光12年(1832年)、光绪31年(1905年),淅川曾两度升为河南省直隶厅。

        淅川是全国文物大县,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(千年古刹香严寺、荆紫关明清古建筑群)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,境内已出土文物9万多件,其中王子午鼎、云纹铜禁等国家一级文物54件,铜禁的出土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历史提前2000多年,曾在央视《国宝档案》专题播出。

        “淅川锣鼓曲”、“丹江号子”、“蛤蟆嗡”、“范蠡传说”, 都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

  •     近年来,淅川探索出了适合水源地特点的“短中长”产业扶贫模式,被评为“大国攻坚 聚力扶贫”全国十佳优秀扶贫案例。脱贫攻坚综合评估,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续3年居全省前5名的县,产业扶贫、党建扶贫、教育扶贫等特色做法,先后受到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18次批示,央视《新闻联播》《焦点访谈》等多次专题报道。5年来,先后18名学生先后考入北大、清华,淅川一高连续2年被清华大学授予“生源基地”,淅川德育特色做法多次被《人民日报》、中央电视台等报道。2019年5月,全国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在淅川召开。

        创新开展“三清理一公开”( 清理村级财务、清理惠农项目、清理不合格党员,深化党务政务村务公开),创新开展“两弘扬一争做”( 弘扬移民精神,弘扬好家风教训,争做最美淅川人),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、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,2020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“三无县”。

        淅川先后荣获“全国文化先进县”“全国科技先进县”“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”“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”“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”“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”“全国法治先进县”“国家卫生县城”等荣誉。

您的位置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