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6岁移民王秀华说她是“老来福”
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前,王秀华是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南王营村人,又是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的老移民。她于2010年7月13日与村内众乡邻一起搬迁到邓州市张楼乡南王营移民新村,当年已102岁。因为她在这次河南省16.6万移民中年岁最高,被人们尊称为“老寿星”,为这事搬迁前我曾在她老家拜访过老人家,搬迁后我还在关注着她。2015年的一天,我与同事去邓州有事很幸运拐到张楼移民新村见到了她,并与老人家作了座谈交流。当时,王奶奶气质很好,性格开朗,头脑清醒,方言话说得还很流利。她说:“我,老来福呀,自从搬迁到张楼后算出名了,逢年过节领导们都来看望我,十里八村的乡邻们也经常过来问我长寿秘方。我一个农村老太婆有啥秘方,就是日子越过越红火,托共产党的福,心里除了高兴还是高兴!”
下面我就来说一说那年在邓州市南王营村王奶奶新家,她讲述给我们的“老来福”缘由吧。
王奶奶自从出嫁到丁家,算起来近90年了,她家已经五世同堂,老老小小有43口人。老人家出生在一个山区农民家庭,没进过学堂、没念过书。小时候夏天没鞋穿,一下雨脚巴掌就被石头茬子戳得直流血,天热出痱子全身抓得稀巴烂,大冬天没有袄子穿,手脚冻烂晚上睡觉又是疼又是痒难受死了。不管春夏秋冬她都得上山打柴,有次打柴的回家路上,遇到一条大狗,村口有人问她看见狼没有,她才想到那东西是狼,狼都嫌俺瘦,算捡了一条命。小时候山里闹土匪,她家住在土坯房里,土匪来了就跑,躲进荒草树林里不敢出来。王奶奶说,那年月她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吃饱饭。有一年,她们一家讨饭到丁家洼,乡亲们说老丁家人好,勤劳实诚,老父亲就将她许配给丁家做了儿媳妇。
我问王奶奶后半生情况,她说,后半生的50多年中俺都在惆怅着搬迁。刚建设丹江口水库不久,水库里的水是涨了再涨,六几年(1966年)很多移民搬北,她家老爷子怕迁出去生脚踏生地受欺生,就后靠在丹江水库岸边上。接着水又不停上涨,一家人只有临时搭痷棚藏住头,那日子太艰难了,后来是随着杨湾生产队集中后靠到叉里岗住下后还算稳当。可南水北调说上不上,说不上又上,弄得俺们成年提心吊胆不安生,老惦记着搬迁这个事。好的是,有数的三次大搬迁,就这次让人满意。搬迁到张楼以后,过去想都没敢想的事还真俺住上了两层小洋楼。刚搬来时,政府就给发了米、面、油好些东西,每人每年还有70元的买菜钱、600块钱的国家移民后扶直补资金等。
最让王奶奶难忘的还有2010年一开春,村里人都开始张罗着大搬迁,来了一群穿白大褂的医生,隔几天就去给她量血压、做心电图、送下火药,问长问短哩。隔三差五又有领导到家里去,问她岁数有多高,关心着身体情况。王奶奶介绍,搬迁那天,她心里可高兴,一大早就把儿媳妇叫过去,帮助她梳梳头、打扮打扮,孙子飞快进屋拿来镜子让她照了又照,一家人最后还在老屋吃顿团圆饭,饭后儿媳妇给她穿上新衣裳,她知道这是镇上徐虎书记特意给自己定做的。儿媳妇说,搬家穿新衣,图个喜庆。领导们还特意将一朵大红花戴在她胸前,要派专车专人护送到新家,她不想搞特殊给政府添麻烦就推辞了。临上车,医生们给她做了好几项检查没啥大毛病,就同意她与家人一起乘大客车,又特意派村里妇女主任坐在身边照顾,重孙子丁欣和她坐在一起。
“日子过得好快呀,这一晃就搬过来四五年了”。王奶奶说,这里地平没有山,交通便利,学校、卫生室、超市、广场都在跟前。家里做饭用煤、用气,不再天天慌着捡柴了。现在俺吃里好、睡得香,孩子们都孝顺,一年四季不害病。我整天不是坐在门前晒太阳、家里看电视,就是去邻居家串串门或在广场上转悠转悠,与大大小小的晚辈们拉闲话,过里是神仙日子。她还说:“人要有良心,咱这次搬迁拔掉穷根,过上好日子,调水为了很多人,我们移民作点奉献也应该”!
王奶奶通情达理的话语,我什么时候也难以忘记。但是很遗憾,近日我听到一个不好消息,邓州市移民局李朝旭局长告诉我,王秀华老奶奶已离世两年了,我听后心里可难受,就给李局长说:“成天瞎忙呼,后来我也没顾上去看望老人家,这以后就再也不能与她老拉家长了”。说着话,我向王奶奶掬了三个躬,心里默默祝愿她一路走好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