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与淅川的故事
淅川地处鄂豫陕三省之交,战略地位十分突出,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指挥战略战役的时候多次瞩目淅川,足可以体现这一点。这是淅川人民值得永远引以自豪的。
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毛泽东就开始关注豫陕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局势。1936年9月23日,毛泽东、周恩来在《关于陕南尚存在三个游击区给任弼时、贺龙、刘伯承的通报》中指出:“豫陕边区包括商南、卢氏、内乡、淅川各部。此区豫境者多碉堡围寨,在陕境者过西安占老河口公路插入,活动较受限制。”
1938年2月21日,毛泽东接到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准备率部转移的电报后,回复表示同意,同时指出转移最好是在鄂豫皖边,望大力发展该区工作。同日,毛泽东在致电朱德、彭德怀以及中共中央长江局的电报中,将鄂豫陕交界地区列为全国六个长期抗战的战略重要支点(山西区、鄂豫皖区、苏浙皖赣边区、陕甘区、鄂豫陕边区、湘鄂赣边区)之一。彭雪枫根据毛泽东的电令,成功地开辟了豫鄂陕边区根据地。3月6日,毛泽东致电彭雪枫,询问“陕北延安派人走商南、淅川、唐河县至泌阳、桐柏到豫南抗日根据地有几条道路”。
解放战争时期,毛泽东十分牵挂中原突围部队。从1946年4月底至6月18日,毛泽东多次发文,关注并指挥中原军区突围部队突出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,最终取得突围胜利。6月19日,毛泽东又向各大解放区发了两个电报,通报蒋介石阴谋围剿中原部队,准备大打的情报,并下达对付蒋介石大打的作战部署意见。6月20日,中原局报告中共中央,主力准备向西突围,尔后直逼内乡、淅川、荆紫关地区,经伏牛山腹地,越陇海路,渡黄河到太岳区。
蒋介石知道中原军区向鄂豫陕边区突围的消息后,随调重兵围追堵截,妄图将北路突围部队围歼于丹江以东地区。
毛泽东于1946年7月5日电告郑位三、李先念等,嘱其突围部队的任务是“活动于鄂西北、豫西南广大地区,一面保存自己,同时牵制大量敌人,对全局作出贡献”。7月14日,北路突围部队的后卫部队与追来的国民党军在淅川马蹬附近遭遇。前有洪水暴涨的丹江横阻,后有重兵追击,整个北路突围部队处境极为险恶。鉴此,中原军区首长果断决定,改变原拟攻取淅川县城和荆紫关计划,命令全军抢渡丹江,绕鲍峪岭、南化塘向陕南挺进。经过一天一夜的搏斗,北路部队奇迹般地渡过丹江,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消灭北路突围部队于淅川一带的美梦。
1946年9月1日,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给李先念、方正平发电,通报国民党军队武廷麟部有可能经湖北省郧西县开往淅川县的情报,命令李、方,若武廷麟部离开淅川,便派部队向山阳漫川关以西广大地区发展。9月4日,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给陈赓、谢富治等发电报,命令陈谢兵团,全面向南阳、陕南、陕西展开军事进攻,指令他们要有建立鄂豫陕根据地的决心。四纵全部分两路,一路取捷径出陕东南,相机攻取洛南、商县、商南、荆紫关诸城镇;一路出伏牛山,相机攻取卢氏淅川内乡三城。9月13日,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给陈赓、谢富治和韩钧发电报,命令陈谢兵团相继攻占淅川县的荆紫关及南召、方城等地。9月15日下午17时,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给彭德怀、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、粟裕、陈士榘、唐亮、陈赓、谢富治、饶漱石、谭震林发电报,通报各战区的作战情况。电报称∶“目前我军在大别山、豫西、鲁西南、豫皖边区及陕北,业已完成战略开展任务……现该区除陕县尚未攻占外,淅川、南召以北,洛阳、临汝、鲁山以西均为我占,现渭水、黄河以南,汉水以北,平汉以西甚为空虚,利于我军放手发展……”9月15日夜24时,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给陈赓、谢富治、韩钧发电报,让陈、谢、韩、彭、刘、邓令十二旅扫除卢氏附近地主武装之后,迅即南进,相机攻占荆紫关、商南、龙驹寨三地,然后转向西北,相机攻占商州、山阳,威胁西安侧翼,吸引西安敌人。9月16日下午18时,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给陈赓、谢富治、韩钧发电报,明确规定四纵全部执行转向襄阳、南阳方向的作战任务,其活动范围在豫西南、鄂西北10多县,地方工作重点放在淅川、内乡、卢氏、郏西、郧县、均县,在该区域建设总根据地。9月19日,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给李先念、任质斌及中共豫鄂陕边区委员会书记、豫鄂陕军区政委汪锋发电,通报敌第一旅已移防山西,敌第十五师师部移往淅川县荆紫关,改隶国民党第六绥靖公署周岩指挥。鉴于这一敌情,毛泽东命令他们派部队向汉中发展。
1948年1月8日中午,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给粟裕、陈赓、谢富治发电报,向他们询问南阳的敌情,并嘱其尽快答复。“粟、陈、谢,告刘邓:……你们现地至南阳西坪淅川襄阳各若干里,粮食条件如何,敌情及城防有攻克之可能否?” 1月9日凌晨1点,毛泽东电令刘伯承、邓小平、粟裕、陈士榘、唐亮、陈赓、谢富治,指出粟裕及陈谢两军由粟裕统一指挥,向豫鄂陕边行动,相机攻占南阳、镇平、内乡、淅川、邓县、新野等城镇。当天晚22时,毛泽东向粟裕、陈赓、刘伯承、邓小平等电告南阳的敌情,指出攻打南阳各县城防时要多带炮兵和炸药,以强大火力压住敌方的火力,快速攻城陷池。电令指出:“……淅川是土顽别廷芳老巢,必有保寨,你们应携带必要的炮兵及炸药。”1月10日凌晨1点,毛泽东向粟裕、陈士榘等复电,同意他们实施转移的两个行动方案,并再一次强调:“西南十余县是一个宽大机动区域,敌情不甚严重。分几个步骤,争取攻占南阳、淅川……等城。”电文又说“这一战役将包括多次战斗,时间亦不要固定。……陈谢有一个旅已占领郧西、郧阳。只要再占淅川、均县、老河口等处,并派小部武装及政工人员剿灭土匪,发动群众,后方就有了。”
洛阳解放后,毛泽东于1948年3月14日向陈士榘、唐亮、刘伯承、邓小平、粟裕发电,向他们提出攻打南阳的两个方案:“甲,走伏牛山东麓直打南阳;乙,先打商县、洛南(有六十五四个团)、卢氏(情况不明,大约敌很少),淅川(有较强的反动团),取得巩固后方再打南阳。以上两方案何者为宜,望与陈赓酌电告。”
以上这些电令,毛泽东发自于延安城以北的山沟里,相距于南阳、淅川两三千里之遥。这正是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”成语的绝妙写照,同时也充分印证了淅川的战略地位。(本文由吴云贵先生根据《淅川革命老区发展史》整理,有删增。图片摘自网络)
